记载:“东女国,西羌之别称,以西海中复有女国,故称东女焉。俗以女为王。”至今,昌都地区还可以看到吐蕃东女国文化的痕迹。
"东女国"的中心在今天四川甘孜一带,由于地处峡谷,与外界隔绝,因而古老习俗得以保留,仍然保存着“一妻多夫”及招赘女婿上门的婚姻制度,女性在家族中起着支配作用,家庭的核心是母亲。
"我爸爸6个兄弟都在外面一妻多夫,家里有五个兄弟姐妹。"偛傟说,"我还好,至少还晓得我的父亲嘛,好多人都搞不清楚自己的父亲是谁。"
在扎坝,青年男女到了一定年龄,就要谈恋爱找"甲依"(相好)。找到了"甲依",但必须经受"杜苟"(爬墙)的考验。只有男方爬进了女方的房间,才能得到女方的爱和接纳。从此以后,女方家不再闩门,也不干涉,进出犹如自家。
偛傟这话说的不假,我也算是眼见为实,亲自体验过这"飞檐走壁"的爱情。
藏族传统的一妻多夫家庭有兄弟共妻、朋友共妻和极个别的父子共妻几种形式。但在康区最主要、最普遍、占绝大多数的为兄弟共妻。
一妻多夫家庭以而兄弟共妻为普遍,其次为三兄弟共妻。四兄弟以上共妻的只是极个别现象。由于多夫,在提亲时,有的要明确说明是几兄弟娶妻,也有的不说明。举行婚礼时,有三种不同的情况,较多的一种是一人为代表参加婚礼,这种情况大多是长兄为代表娶妻,以后弟弟们逐渐长到后,与妻子发生关系,从名誉上丈夫变成事实上的丈夫,完成共夫家庭。
“当然也有少数的例外,代表者不一定长兄。我大伯是跛子,结婚时由我爸爸代表婚礼,我三叔年龄还小,只有两个哥哥参加了婚礼。” 偛傟回忆道,“你说,这是不是特别可笑!”
一妻多夫家庭子女对父亲的关系,从称谓可见一斑。一种是称大哥为爸爸,其余为叔叔。也有称大哥为爸爸,其余的依次为大叔、二叔、三叔的。如果大哥去世,则可称二哥为爸爸。不同的称呼方法仅仅是一种习惯,并不意味着子女真正是谁的。
“父亲们没有设想过子女中谁是自己的,反正这个家庭的子女,均是自己的子女,一视同仁。反之子女也一样,对父亲们也一视同仁,也不知真正的生身父亲是谁。”
偛傟的话语中似乎对西藏这种一妻多夫的制度非常的厌恶,甚至他的身世造成了他现在这种扭曲的性格。
在西藏有句俗语:“一家分开,乞丐一堆。”由于生存环境恶劣、生产力低下,为使家产和劳动力不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