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随时会被屏蔽无法访问,请下载APP继续阅读。APP内容更加精彩,期待你的到来。点击确认开始下载。

第一千二百六十五章筷子博物馆(3 / 4)

都市藏真 疯神狂想 3052 字 2021-06-15

“筷子博物馆”位于魔都一条文化街上,其实是一个很不起眼的、只有10余平方米大小的一个店面。

如果不是仔细核对门牌号,很难想象,那里是中国第一个专门展示筷子文化的地方。

84岁的老人,身体虽还硬朗,谈起缘何收藏筷子,这和当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还有一定关系。

“尼克松在人民大会堂国宴上,刚刚把筷子放下来,一个加拿大的记者冲上去,把筷子抢到手,插进自己的西装内袋,后来,这位记者到了美国,十几个收藏家要买这双筷子。”

1978年,老人在报纸上看到这篇报道,深受启发,他发觉筷子不仅仅是吃饭的工具,更有很深的文化价值和国际意义,值得深入研究,可是却一直没有人做这项研究,于是,他决定自己来。

这一年,老人48岁,这之后,他几乎把后半辈子所有的精力,都花在了收藏筷子上。

如今,他已经收集到唐朝以来以及来自朝鲜、日本和泰国的筷子两千多双,材质各异,从金、银、铜到象牙、翠玉、竹木、珊瑚、兽骨、青铜等。

另外,他还收藏了几百种筷笼、筷盒、筷枕。

这些筷子摆在一起,就像是在默默地诉说着筷子的变迁史。

比如有一件细长的景泰蓝材质的长筒,筒身刻着满族和蒙族的文字,上端是一个盖子,下端缀着玉坠。

把盖子打开,里面是一副银质筷子和一把匕首,两只筷子由细细的银链相连,把银链拆下,竟然还有玄机。

原来,筷子中空,银链两头各连着一根牙签,藏于筷中,方便饭后剔牙。

“这种筷子是清代的,满族和蒙族吃饭原本不用筷子,都用刀,因为他们是游牧民族,后来他们进了北京城,皇家贵族吃饭用刀有损于他的形象,在这种情况下,就想出一个办法,把刀和筷子组合在一起,刀只是作为老祖宗的纪念品保留,吃饭的时候用筷子。”

另一套蒙古族贵族使用的筷子用具则更为复杂。

这是一个长约30厘米、直径5厘米、外面包裹着鲨鱼皮的圆筒,里面有象骨制作的筷子两副,叉子两把,勺子、漏勺各一把,一把刀,一把镊子。

另外还有两个银质小碟和两个小酒杯,圆筒可以用皮带拴在马背上。

蒙、古大草原地广人稀,有时几百里碰不到人家,有了这套餐具,沿路吃饭就不用发愁了。

老人还是为数不多的对自己的藏品很有研究的藏家,他不仅撰写出版了,我国有史以来的第一部箸文化专著《筷子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