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竟然也只需要十年就能够回本。
这对于孙洪涛和陆正和来说。
算是一个巨大的好消息。
而且这还是只是目前这一颗电力卫星的回本时间。
如果后续的卫星成本还能够降低。
回本时间,甚至有可能被压缩到七八年左右。
这对于两人来说。
完全等得起。
“刚刚你提到,单颗卫星的功率极限大概在三万多千瓦。
这个数字还能够提升吗?”
孙老在思考了一阵之后,问出了一个张星扬意料之中的问题。
“目前我们还在进行更大功率的发电卫星研发工作。”
张星扬点了点头道:
“其实仅仅是太阳能板和卫星结构方面,想要继续做大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
“问题其实出在了卫星的核心技术,微波-电能转化器上。”
太空之中的低重力环境,让卫星结构强度的要求低了不少。
想要继续扩大卫星的大小。
结构上并不难。
甚至他们能够在卫星四周挂上超过一百片的大型太阳能发电板。
“为什么这么说?”
两人对于电子技术都不是特别了解,有些疑惑。
“目前转换器的工作功率,已经近乎于达到了极限。”
“除非我们将内部的线管全部换成超导线路,否则仅仅是发热问题就极其难以解决。”
发电卫星的热循环系统,是它极为重要的一部分。
如果热量散不出去,那么后果将会是灾难性的。
热堆积。
看起来一点都不起眼。
但是在漫长的时间之内,它会将卫星的核心温度加热到一个难以接受的程度。
所以发电卫星的热循环系统,采用了极为特殊的结构。
冷却液会在庞大的太阳能板之间流动。
通过增大热辐射面积的形式。
来加快冷却速度。
不仅如此,还使用了大量的冷却液,以保证核心温度维持在合理区间。
“我们目前的超导体,无非进行应用吗?”
虽然目前还没有室温超导,但是一些低温超导体,还是有不少。
这也是孙洪涛问出来的原因。
“那些超导体的冷却温度太低了,很难有实际用场。”
张星扬低头看了一眼地上的素色地砖:
“除非我们能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