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随时会被屏蔽无法访问,请下载APP继续阅读。APP内容更加精彩,期待你的到来。点击确认开始下载。

第379章 洗牌(2 / 5)

丞相的话语权。

在过去,这个支撑御史大夫与丞相分庭抗礼、互相制衡的权柄,便是监察百官,以及人事调度、任免之权。

是;

你丞相很牛逼;

天底下的事儿,就没有你插不上手的;

可我手里的官员审查、人事调任的权利,却是你领衔的外朝之命脉!

你要是不把我当回事儿,那我随便动动手指头,就能轻易动摇你的官僚系统。

说白了,就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我御史大夫想坏你丞相的事儿,那纯粹就是便宜之内!

这样的做法不可谓不高明。

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却闹成了本该支撑御史大夫拥有话语权的权柄,反而为御史中丞所掌控。

这显然不合理,也不正常。

所以,刘荣打算以丞相、御史大夫、御史中丞三者,为汉家的新三公。

其中,丞相职权基本不变,还是发挥国务园的效能;

但原本属于相府的关键权利:国库,却会被御史大夫间接掌控。

——相府国库的每一笔支出,都需要通过御史大夫的审核!

如此一来,失去国库财权的丞相,等于是被削弱了一刀。

至于御史大夫,虽然不再以监察百官、人事调度的权柄作为对抗丞相的资本,却能凭借手中掌握的相府命门:国库财权,从而具备对丞相精准的有效制衡。

至于御史中丞,则一如往常,肩负着官员审查、人事调度的重担,并以此权柄,成为丞相、御史大夫之外的又一制衡力量。

众所周知: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相比起两方相互制衡,刘荣还是更倾向于:三方互相制衡,彼此奈何不得,又绝不可能出现两家联合的状况。

丞相主政,御史大夫负责财务审核,御史中丞负责监察百官——三方各司其职,又彼此制衡。

至于被踢出三公之列的太尉,按照刘荣的想法,其实已经没有存在的必要了。

——在数百年前的春秋战国,列雄出于战事频繁的需求,发展出了太尉这一职权堪称变态的职务。

也恰恰是因为太尉这个职务权力太大,故终秦一朝,无论是统一前还是统一后,秦廷都从不曾任命太尉。

到了汉室,太尉一职虽得以‘解禁’,但比起所发挥的效能,无疑是弊端更大一些。

没办法;

太尉,作为和丞相并列的国家最高军事长官,在军事层面的权力,几可谓无穷无尽!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