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随时会被屏蔽无法访问,请下载APP继续阅读。APP内容更加精彩,期待你的到来。点击确认开始下载。

167.第163章 速通北魏的前半生(2 / 4)

会儿!

北匈奴空虚。

那不就是金微山之战吗!

炎汉灵帝时期

刘宏盘算着。

皇甫嵩、朱儁、卢植。

曹操、刘备、孙坚、公孙瓒。

犹豫片刻,刘宏又加上了吕布。

也不知道这些人能不能扫荡鲜卑。

大汉献帝时期

曹操捋着胡子,眯着双眼。

鲜卑

心里默默计算着打他们需要多少兵力。

反正,总不会比乌桓难打吧?

公元310年,拓跋猗卢在定襄盛乐定都,国号为代。

公元386年,被前秦灭亡的代国,乘淝水之战后北方大乱之机在盛乐重新建国。开国皇帝是拓跋珪。

重建后的代国,不久又改国号魏,史称北魏。

公元397年,拓跋珪打败了慕容宝统治的后燕,将后燕的两万多“公卿尚书将吏士卒”予以收编。

公元398年,北魏把都城从盛乐迁到平城今山西大同

北魏孝文帝时期

元宏看着天幕上先祖的筚路蓝缕的过往。

慕容氏是最早进入中原的鲜卑族人,汉化程度比较深,若非打败慕容氏吸取了他们的统治经验。

我大魏也不能快速的提升在中原的统治。

随即低头看了看手中写好的改姓诏书。

“一切都是为了千秋万代。”

初入中原,拓跋鲜卑就实施了“一国两制”。

胡汉分治这个创始于十六国汉赵时期的治国手段,成功缓解了鲜卑与汉族的矛盾,使这个新兴王朝在这片土地上站住了脚。

同时朝廷开始任用汉族官员,北魏形成了由鲜卑贵族和汉族士人共同执政的政权。

中原大地上胡汉杂居的区域不断扩展,仅当时的都城平城地区,在建国短短五十年内就有一百多万汉人迁入。

胡风汉俗,相互杂糅,是北魏王朝普遍存在的现象。

季汉怀帝时期

诸葛亮看着天幕,思考着。

看这胡汉分治跟南中自治差不多。

但这需要当政者在双方的团结和矛盾上保持微妙的平衡。

但粗观那拓跋焘行事,他们还是保持着野蛮的胡人风格。

矛盾不减啊。

公元423年,北魏的第三位皇帝、年仅十七岁的拓跋焘继位,继位后的第三年,建立文庙祭祀孔子。

建立太学,要求鲜卑和汉族贵族的子女必须在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