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数人都饿肚子的情况下,依然有少数人能追求三不朽。将它列为全人类共同的高级追求,确实不现实。社会模型,是广大人民群众一起参与建设的。自我实现就太个人化了,不可能全民参与。所以,它可以作为人类需求层次的最高追求,却不能放在社会模型里面去。想到这里,他豁然开朗,自己之前陷入误区了。“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我太想当然了。”有了这个共识,两人接下来就将四重需求进行了拆分重组,很快就搭建好了阶段性社会模型。第一阶段就是满足人最基本的生存需求,有饭吃有衣穿,能在一定范围内进行社交活动。陈景恪之前的种种政策,都可以归类到这个阶段。这个阶段是最有希望达成的,而一旦第一个阶段完成,就会给执政者更大的信心。让他们有更大的动力去追求第二阶段。第二阶段包括医疗、受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享受精神文化熏陶等。就古代来说,这也是非常困难的。如果陈景恪不点科技树,至少需要数百年才能实现。方孝孺就认为,这一点很难实现。不过他总体上是乐观的,再难总归是有一条清晰的道路可以走。执政者顺着这条路慢慢的前行就可以了。一代人不行就两代人,总归是会离目标越来越近的。第三阶段是物资充裕、精神富足。事实上,方孝孺认为这已经是大同世界了。因为从有历史记载至今,从未有过这样的时期。但陈景恪知道,这个阶段其实也是可以达成的。如果非要用前世来类比,这个阶段有点类似于社会。确实很难,但只要发展生产力,早晚有一天能达到。所以,在他的坚持下,这个阶段并没有被命名为大同世界。他将大同世界放在了第四个阶段。而且他对大同世界的描写,也没有采用儒家的原文,而是用了《易经》中的一句话:用九,见群龙无首,吉。对此,方孝孺没有说话,而是竖起了大拇指。绝了。——社会模型建好之后,剩下的就是围绕模型构建思想体系和执政体系了。执政体系并不着急,这玩意儿是不固定的,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可以等到思想体系搭建完成,再根据大明的情况设置。他们先进行的是前者。而方孝孺也终于见到了大同世界的全貌。即便早就有所准备,也不禁为其的宏大感到震惊。先是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讲述了华夏的历史发展阶段。以及各个历史阶段的情况,产生这些情况的现实因素。在此基础上,解释了国家、法律、朝廷、人民、军队等等的概念。并详细论述了他们的权力和义务。很多解释,让方孝孺耳目一新。比如法治思想。他试探的问道:“我记得,韩国公近两年一直在研究法治思想。”陈景恪自得的道:“就是我启发的,不过
第351章 社会模型(3 /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