划的一部分,他很清楚粮食安全才是底线。无论做什么,都要先保证粮食供给。本国发展工商业会影响粮食生产,那就去国外采购。事实上,大明户部已经是目前最大的粮商。每年从各地采购新粮填充各大粮仓,再将各粮仓内的陈粮流入市场平衡粮价。海商运回来的粮食,主要流入民间市场。多了一个粮食来源,更有利于控制粮价。至于如何确保粮价,那简直不要太简单。可以通过行政和商业两个手段。用行政命令规定各种主要口粮的价格区间,最高不能超过多少,否则以操控物价的罪名法办。商业手段,自然是朝廷用海量的粮食,来平抑物价。大明有义仓、储备仓等各种粮仓,交趾、楚国等地都是产粮大区,朝廷随时可以动用船队运输粮食。粮食想要多少有多少。就算这些手段最后都失效,还有最后一个办法,屠刀。至于大批外粮涌入会不会压低粮价,导致谷贱伤农,这不需要担心。至少现在大明的粮食储量,还没多到需要考虑这个问题的时候。而且朝廷未雨绸缪,已经在引导百姓饲养家禽家畜。解决肉蛋奶的问题,也要从点滴积累的。至于效果吗,只能说比不提倡的时候要强一些。主要是百姓穷怕了也饿怕了,是舍不得用粮食来喂养牲畜的。除非大明能够持续数年乃至数十年不闹粮荒,百姓习惯了不缺粮的日子才会这么做。只能说,任重而道远啊。这些深层次的计划,自然没必要对几个老农说,说了他们也不一定能理解。对于他们的抱怨,老朱和马娘娘只是附和几句,并没有发表太多看法。不过他们也只是抱怨几句,并没有特别生气,自家的地产粮够吃才是最重要的。人家的地想种啥就种啥。接着几人又聊起了别的事情,从各种惠民政策,到民间的现状,再到东家长西家短,想起什么就说什么。老朱要的就是这些信息,听的非常用心,时不时的就插嘴问几句。大家话语里对当前生活非常的满意,对皇帝也是感恩戴德。这让老朱非常的高兴,目前大明的状况,已经超出了他的想象。毫不夸张的说,比他想象中的所谓盛世,还要好很多倍。而这,才只是陈景恪计划的开端。每每到这个时候,他就由衷的庆幸。还好当初遇到了陈景恪,还好选择了给他一个机会。否则哪会有今日的盛况。当然了,目前远未到十全十美的地步,缺点依然很多。大家提到最多的,就是缺医少药。周围几个村子,没有一个正儿八经的医师,只有两个跳大神的。最近的一个医师,还在十几里外的镇子上。医术还不咋地,只能治一下普通的风寒、拉肚子之类的小病,而且价格非常贵。稍微严重一点的病,只能送到几十里外的县城。然而老百姓有几个舍得去县城
第355章 皇上就是败家子啊(3 /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