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连的兵力,属于西伯利亚第四步兵师,也是临时抽调上来的后备部队。
在天黑之前,宋彪和科尔尼洛夫少校一起悄悄换了服装,步行十里路在金山屯观察曰军在东台子构建的阵地,曰军在沈旦堡的驻军是第一骑兵旅团,八千余人,采取分散型的布防策略,力图控制更多的防御点,并且构建了大量的防御工事,相互协防。
沈旦堡北距沈阳四十公里,南距辽阳三十五公里,正好处于曰俄双方军力交错的中间地带,这一时期,曰军已经在辽阳地区聚集了五个军的兵力,总兵力27万人,火炮1082门和两百挺机枪,分散在一百公里的攻击线上,而俄军的总兵力约为33万人,火炮1266门,机枪六十挺。
百忙之中,宋彪并没有忘记侦察兵所需要的特殊伪装,他让人事先准备了一些白色的狗皮袄子,一行人换装之后,悄无声息在周边地区向曰军阵地渗透,过了金山屯之后,又一直深入到距离曰军主阵地不足一公里的地方。
宋彪穿着白袄子匍匐在一片坡地林子的大雪地里,科尔尼洛夫少校和李富贵等人一起隐蔽在他的周边。
隐藏在一片灌木丛的后面,宋彪细致的用望远镜观察曰军东台子阵地,曰军在这里驻扎的时间已经有一个月之久,工事建设的非常坚固和完善,相距不足一千米的距离,他甚至可以很清楚的看到曰军士兵在战壕和塔哨上站岗。
在前沿战壕上,曰军布置了大量的射击点和漫长的铁丝拒马防线,沟壕非常完善,暗壕、掩壕、交通壕和专门针对手榴弹的防弹壕也都挖出来了。
宋彪可以看到典型的机枪防垒,一圈圈的填土粗麻袋围起来,周边填高夯实,具备极强的扫射能力,从分布的密度上进行推算,在沈旦堡和东台子周边外围的一公里长的防线上,曰军布置了超过十五挺重机枪。
看清楚防线的状况后,他转头看向科尔尼洛夫少校,这个人趴在他的旁边,也在用望远镜观察曰军防线。
等了片刻,科尔尼洛夫少校才回过头和看了看宋彪,问道:“你觉得情况怎么样?”
宋彪将自己的望远镜给他,道:“曰军布置了大量的机枪,我估计超过十五挺,这个规模似乎有点太了,正面冲击会非常吃亏,必须抽调更多的火炮进行打击……不过,考虑曰军的防御工事已经构建的很完善,实际效果不会非常好。”
“这样吗?”
科尔尼洛夫少校很是疑惑,但他用了宋彪的望远镜后,很快就倒抽一口凉气。
军用望远镜并不是很稀奇的东西,也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