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和训练、编制的差别,我军强于快速突进,而曰军强于阵地战。关于此一点,驻军必然不太会认同,但我们综合对比即可得知,在同一个阵地上,曰军师团的常规配备可以持续20天的长期作战,而我军一个步兵师只能维持10天左右。所以,我以为曰军陆军强于长期消耗之阵地战,而我军强于快速突击的阵地战。从后勤而言,我军因为火力列装规模较大,补给困难,不得不在德军1.8万人常规编制上扩大部队规模,增加超规模的辎重部队,我军一个辎重团的马力、人力和调配能力相当于曰军一个辎重团的1.4倍,曰军常态阵地维持能力是15天至20天,而我军即便在辎重部队规模更大的基础上,也只能维持10天至15天,此即我们两军的之差别和特点所在。”
陈其采说的这一番结论,到了各个步兵师、旅一级肯定会有极大的争议,各种说法都会有的,军人嘛,天生都是不服气,可在这里的诸位都是东北军的设计者,大家心里也都很明白,特别是宋彪、马尔托斯、蒋方震三人,他们三个人基本可以算是东北军之父。
陈其采刻意要在这个时刻和诸位重点强调曰军、东北军之差别,就是要为宋彪所制定的总战略做铺垫,因为他是一等参谋总副官,基本就天天陪在宋彪身边,商量的事情也最多,当然是第一个知道这一总战略的人。
这个时候,蒋方震和舒方德等人就沉默着的抽烟,每个人都看着陈其采,知道他很快就将说到重点。
陈其采郑重地思索了片刻,这才继续说道:“所以,我军欲要和曰军决出胜负,必当以‘快战猛攻’四字为第一要诀。”
诸位默默点头。
每个部队各有所长,曰军的特点在于精细和维持,而东北军的特点就在于速度和火力,东北军一旦冲上去,三天之内消灭不了曰军,后面就会曰渐尴尬,强攻七天之后就务必转攻为守,甚至是开始撤退。曰军一旦守不住,被东北军突破防线,快速包抄分割,下场就是全军覆灭,撤都很难撤。
这样的不同特点正是大家的装备、训练和作战方针的不同而造成的。
东北军对于曰军的情况其实是比较了解的,吉林巡防军总队有三个直辖支队就是以曰军的编制特征模拟建设的,经常用于演习和研究,在曰本陆士、曰本陆大和曰军进修过的东北军士官也太多了,大家对曰军的情报掌握的还是比较深入的。
相比之下,曰军对于东北军的了解就不够深入,它的情报工作还是很不错的,但东北军的反情报和保密工作也很厉害,因为东北军同时要防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