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①在王扬买衣的那个店中,“绫衣”比“绮衣”贵,那只是就特定款式的衣物而言,而非“绫”的价值一定高于“绮”。
中古史料中言贵重织物一般单独称“绫”,称绮的时候时有加限定词,比如《太平御览》引《晋令》云:“第三品以下得杂杯之绮,第六品以上得服七彩绮。”
《宋书·礼志》亦云三品以下不得服“杯文绮”,六品以下不得服“七缘绮”。(宋承晋制,所以“三品以下”的“下”字的应该是古书讹误,当作“上”,缘字不是讹误就是同义称谓。)则绮的内部亦有上下之别。
考古学上习惯把斜纹地上起斜纹花的叫“绫”,把平纹地上起斜纹花的叫“绮”,其实在南北朝时未必如此。
②小伙伴们请放心,上面说到未来如何如何的地方,都不是关节着笔处,只是个情节铺垫。就像满林红枫,随手拈出一叶不太在意一样。真正伏笔的地方,我是不会剧透的。第2/2页)
至于没到二十岁加冠礼,不用着冠,那更是节省了一笔开支。
其实王扬也不知道自己现在是多少岁了。
说来也奇怪,穿越之后对于原本身体的记忆是一点没继承,他只是凭借相貌和身体,感觉像是十七八岁的样子,后来刘昭帮他办挂籍,又特意问他年龄,王扬随口说“十八”,当时没想到可以省去一笔冠帽的开销,更没想到他这个随口说的年龄会在不久的将来和他的仕途之路息息相关。
“河东柳惔,表字文通,官任巴东王友、王馆学祭酒。”柳惔向王扬揖手。
王扬回揖:“琅琊王扬,字之颜,郡学学子。”
两人相对而揖,衣服一蓝一碧,在阳光的照射下交相辉映,色彩鲜明,煞是好看。
柳憕心中冷笑一声,向坐在东南角的谢星涵看去,只见谢星涵正专注地看着台上。
自王扬开口后,台下的低声议论之音,已连成一片:
“居然是琅琊王氏!”
“哪来的琅琊王?”
“王扬?王扬是谁?你听过吗?”
“刘昭为什么不上台?”
“刘昭不上台,请来了的琅琊王!”
“琅琊王对河东柳!有看头!”
“......”
孔长瑜扯着嗓子喊道:“永明八年,岁在庚午,都讲首启,吴郡陆欢!”
嗡!
铜钟敲响!
都讲三席中,沈驎士年七十一、徐伯珍年七十六、陆欢年八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