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说理由。如贤弟一般,我也选那味杂烩锅。当然了,不是说其它的不好,其它的自然也不错,各有特色,只不如它特点鲜明。味道方面的优点刚才贤弟说过了,我也有同感,就不另说。主要说一点,是它既经济又实惠,还不浪费,所有边角余料都可以入锅,味道还调和得很不错,实在是居家的好选择。”
这一番话说完,似是意犹未尽,杨彦之又接着说了起来:“看得出,这两人做的菜,各有各的风格,一个是成菜风,一个是家常风。成菜既可入家常风,又可单独入系,可惜现在市面上成菜馆很多,喜欢吃的人也多,一吃之下就会有了比较,一比较之下,做这个风格菜的人可能就会吃些亏了,和外面专门做这一两道菜,还天天做的比较起来,感觉上要差一些,火候、口味上还是其次,就是色、香、外形、装盘这些,一比之下就吃了大亏了,这里的人大部分都是在外面吃过的,所以对我们惊艳感就少了。另外这家常风好就好在它也不拘泥于一种口味,虽说偏辣的更多些,尚有红烧肉、二味菌,甚至单设了佐料,味道多变,且丰俭由人,这确是很好的。那味杂烩锅又不同于佛跳墙和往时冬日吃的火锅,这既不是那剩菜兑的,又不是刻意挑选搭配的食物,也没有干腊味,都是新鲜的食材余下又不好单独成菜的部分,品多类杂又量少,各有各的特点,有主味统领,杂而不乱,各有各的吃头。这些菜色是老少咸宜的,这也是这家常风表现优于成菜风的地方。当然,从这两种菜看也是有很多缺点的,就是不够精致。要是作为专门的厨师来讲,显然这都是野路子,没有经过训练,菜的色香味以外,还有形、观等等。你做的滋味再足,如果很难看,别人也未必肯动筷的。当然自己做给自家吃,在家里吃的话,就没那些讲究。要是仍然坚持面面俱到,那就过苛了。这仅仅是我个人的一点观点,主意还是要贤弟自己来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