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拉升成本、降低利润的手段提高行业准入门槛,是互联网企业常用的手段。
无论是早期的搜狐、新浪,还是后来的阿里、京东、美团,全都开启过烧钱模式,用低价竞争打垮对手抢占市场的同时,也是在给后来者施压。
你想进来可以,但能不能承受得住前期的高风险和高投入,就需要慎重了。
在影视行业这也不是什么新鲜事,已经被用烂了。
举一个鲜有人知的例子吧!
在另一个时空,只要对华娱稍有了解的,都知道港片的没落。
原因有很多,比如,湾湾开放进口片管制,好莱坞大片挤压了港片在湾湾的市场份额,
比如,98年亚洲金融风暴又截断了港片的第二大金主——东南亚市场。
再比如,VCD的普及大大提升了盗版的观影体验,对本就不太注重视觉呈现的港片影响最大。
总之,种种原因造成港片就此没落。在97、98那几年,行业几乎停滞,活不下去了。
在这样的背景下,加上政策的放宽,港岛电影人开始深入内地谋求生路。
结果就是:
狼入羊群!
要知道,在二十世纪末,内地能撑得起票房的导演就一个冯裤子。老谋子还在和欧洲三大较劲,死磕文艺范儿,还没有《英雄》的影子。
至于演员明星,有演技的一抓一大把,但具有商业价值的却屈指可数。
反正和四大天王、金城武、梁朝伟这些根本没法比。
只短短几年时间,港岛电影人与内地同行合作,涌现出一大批经典之作:《少林足球》、《功夫》、《无间道123》、《门徒》等等。
后来被称为港片最后的辉煌。
【合拍片】也成了那个年代成功作品的标配。
以至于从男女主到幕后人员,都秉承着一半港岛一半内地的原则。
包括内地电影的两大代表人物,冯裤子的《大腕》、《天下无贼》,以及老谋子的《英雄》,也都有合拍片的影子。
表面上看,港片焕发第二春,内地观众也能看到好片子,皆大欢喜。
当然是好事儿。
可背地里,还真不是那么回事儿,内地的电影人被欺负惨了。
没办法,在此之前,国产电影走的是欧洲文艺路线,天然的和商业就不搭调。商业化进程更是缓慢的不得了,让港岛来的这波人一冲,几乎就没有生存空间。
无论是演员的片酬,还是工作人员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