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迷宫深处的微光
时间在苏晚晴指尖划过屏幕和键盘敲击的细碎声响中,失去了具体的刻度。图书馆窗外的光线从清晨的冷白,过渡到午后的暖黄,再染上傍晚的柔和橘调,最后被室内恒定的、略显苍白的灯光彻底取代。她像一尊凝固的雕像,维持着几乎不变的姿势,只有眼神在屏幕上的文字和图表间飞速移动,偶尔停顿下来,在手边的草稿纸上飞快地记录或推演。
她的理性围剿在最初阶段,进展得异常顺利。
那些她需要的弹药并不难找。大量早期文献和部分后续研究,都在反复强调着混沌引入优化算法的固有弊端:对初始条件和参数的极端敏感性,导致实验结果如同掷骰子般难以复现;混沌序列本身的遍历性不佳,有时反而会将搜索限制在特定区域,造成比随机搜索更差的性能;以及最致命的——在复杂高维空间中,混沌行为往往变得不可预测,稳定性荡然无存,极易导致算法彻底崩溃或陷入无意义的震荡。
每找到一篇措辞严厉、数据确凿地指出这些问题的论文,苏晚晴就感觉自己内心的壁垒被加固了一分。她meticulous地将这些罪证分门别类,提取关键论点和实验数据,在心里构建着一个越来越庞大的、旨在将江屿那套理论彻底钉死的证据链。
她甚至在草稿纸上用红笔划出了几个最为尖锐的结论性语句,想象着将它们一条条念给江屿听时,他那副总是挂着漫不经心笑容的脸会如何垮掉。这种想象带来一种近乎病态的快感,让她暂时忘却了内心的不安,沉浸在一种掌控局面的虚幻满足感中。
然而,当她的探索深入到那些发表在顶级期刊(如IEEETransactions系列或《NatureMethods》这类交叉学科刊物)上的最新研究时,战场的迷雾开始变得浓厚起来。
一篇关于自适应混沌差分进化算法(AdaptiveChaoticDifferentialEvolution)的论文,让她第一次感到了明显的阻滞。论文详细介绍了一种机制,能够根据种群的进化状态,动态调整混沌映射的参数和引入时机——在种群陷入局部最优时,引入混沌扰动以增强全局探索能力;而在接近最优解时,则减弱混沌影响,保证局部精细搜索的稳定性。其在多个标准测试函数和实际工程问题上的实验结果,都表现出惊人的优越性。
苏晚晴盯着屏幕上那条平滑得近乎完美的收敛曲线图,眉头不自觉地锁紧。她反复检查着论文的实验设置、对比算法的选择、统计显著性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