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哎呦喂,你们是没瞧见呐!那叫一个真切!跟真的一模一样!”
“可不是嘛!听说连当年的同乡都被‘请’出来作证了!”
“啧啧,想不到啊,咱们这位太祖爷,当年竟然……”
在苏州,这个文人荟萃之地,消息则在士林中引起了轩然大波。一些思想开放的文人,对这闻所未闻的“历史”感到好奇,甚至开始偷偷考证其可能性;而更多的正统儒生,则对此嗤之以鼻,认为是无稽之谈,是对圣君的极大污蔑,纷纷写诗作文进行驳斥。
“荒谬!荒唐!此等秽语,岂能出自记录‘真相’之天幕?定是妖孽作祟!”
“然,其手段诡异,遍及天下,亦不可不察啊……”
随着时间的推移,消息逐渐向更偏远的地区扩散。
在北方的军事重镇,戍边的将士们听闻此事,大多是勃然大怒,认为这是动摇军心、污蔑他们用生命守护的王朝根基的阴谋。
“放他娘的屁!老子当年跟着太祖爷打天下的时候,太祖爷是何等英雄?岂会干那种事!”
“定是北元鞑子的妖法!”
而在广大的农村地区,消息的传播则更为缓慢,也更容易在口耳相传中发生变形。
当一个风尘仆仆的货郎,将从县城听来的故事,在某个偏僻村庄的村口大槐树下讲给围坐的村民听时,故事可能已经变成了这样:
“听说了没?天上的神仙显灵了!说咱们皇帝爷啊,年轻的时候可苦啦!没饭吃,被一个妖怪看上了,要……要吸他的龙气!皇帝爷不肯,就跟妖怪打了一架!”
或者变成这样:
“不对不对,我听说是,皇帝爷年轻的时候遇到一个神仙,神仙要考验他,就让他钻过自己的裤裆,皇帝爷为了天下苍生,就忍辱负重钻过去了!后来神仙就赐了他真龙天子之气!”
各种各样离奇的版本,开始在民间流传。原本那个不堪的“卖勾子”情节,被添油加醋,与各种神怪传说、民间故事相结合,变得面目全非,却也更具传播力。
一些地方甚至开始出现以此为主题的民谣、快板书。
“说洪武,道洪武,太祖爷当年真叫苦。
没吃没穿没住处,破庙栖身把身堵。
忽遇财主心肠毒,要买龙腚换糠麸……”
这些粗鄙却生动的唱词,在街头巷尾秘密流传,虽然官府严厉禁止,却屡禁不止。
一些胆大的说书人,则将这段“秘史”融入到他们的评书段子中,虽然不敢明说,但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