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种暗示和影射,也能让听众心领神会,引来阵阵或惊愕或暧昧的笑声。
秘密流传的手抄本也开始出现,上面歪歪扭扭地记录着天幕的内容和各种民间演绎版本,被人们偷偷地传阅。
这种信息的扩散和发酵,不可避免地带来了巨大的社会影响。
在一些吏治本就不清的地区,百姓们听闻此事,对官府和朝廷的不信任感进一步加深。“连开国皇帝都干过那种事,现在的官老爷们,还能有什么好东西?”这样的想法在一些人心中滋生。
在一些经历过战乱、对现状不满的地方,甚至有人将此视为“异兆”,认为这是上天对朱明王朝统治合法性的警示,是改朝换代的预兆。一些野心家或邪教组织,也可能暗中利用这些传言,煽动民意,图谋不轨。
当然,绝大多数百姓仍然是忠于大明王朝的,他们或是坚决不信,或是将信将疑,但无论如何,那高高在上的皇权神圣感,都因为这段“勾子传说”而蒙上了一层阴影。
从金陵到全国,从朝堂到市井,大明王朝因为这第一段天幕视频,陷入了一场前所未有的舆论风暴和信任危机。而所有人都明白,只要那天幕还在,这场风暴就远未结束。下一段“历史真相”,又会将矛头指向谁?又会带来怎样的惊涛骇浪?
无数双眼睛,再次望向了那片似乎永远平静,却又蕴藏着无限风波的天幕。
大明,奉天殿。
朱元璋坐在龙椅上,脸色依旧阴沉。殿内的狼藉早已被收拾干净,破碎的御案也已换新,但空气中弥漫的低气压,却比之前更加浓重。
最初那火山爆发般的狂怒过后,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冰冷刺骨的警惕和深入骨髓的猜忌。
那段“卖勾子”的视频,就像一根无形的鞭子,时时刻刻抽打着他的神经。他反复回味着那旁白的语气,那模糊的影像,那恶毒的暗示,每一个细节都让他感到一种被窥视、被操纵的恶心感。
他开始变得异常敏感,尤其是对自己那段不堪回首的早年经历。
早朝时,若有哪个大臣的奏章里提到了“流民”、“乞儿”、“寺庙”等字眼,哪怕只是正常的陈述,朱元璋的目光也会瞬间变得锐利,死死盯住对方,仿佛要看穿他的五脏六腑,判断他是否意有所指,是否在暗中嘲讽。
几个上了年纪、曾随他一同打天下的老臣,在私下里怀念当年艰苦岁月时,无意中感慨了几句“想当年咱们连饭都吃不饱,陛下还去化过缘……”,话还没说完,就被朱元璋冰冷的眼神扫过,吓得立刻闭上了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