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定了一些。但他对史官记录的审核,却变得更加频繁和细致。他不怕批评,但他害怕那种无法辩驳的、被歪曲的“黑历史”。
他甚至开始反思,自己当年玄武门之变的细节,是否还有什么不为人知的隐情,可能会被这天幕挖出来?他必须确保,历史的最终叙述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大宋,皇宫。
赵匡胤的不安感也在加剧。他出身行伍,性格相对豁达,但“陈桥兵变”始终是他心中一个微妙的点。
虽然他一直强调自己是被部下“逼迫”黄袍加身,是顺应天意民心,但这其中的权力运作和兵变实质,若是被那天幕用一种阴谋论的视角来解读,恐怕也会相当难堪。
他开始在公开场合,更加频繁地强调自己得位的“合法性”和“正当性”,反复讲述那些关于“天命所归”的祥瑞故事。
他也subtly地向负责记录的官员暗示,关于陈桥兵变的记载,要着重突出“将士拥戴”、“人心所向”等方面,淡化其中的兵变色彩。
大清,紫禁城。
康雍乾三帝的内心,更是充满了警惕。他们对天幕的态度,已经从最初的嘲讽和隔岸观火,彻底转变为深深的忌惮和自我审视。
康熙开始反思,九子夺嫡期间,自己是否为了平衡各方势力,做出过什么现在看来不够“光明磊落”的决策?那些废太子、圈禁皇子的内幕,会不会被公之于众?
雍正更是心头沉重。他以铁腕手段整顿吏治,推行新政,得罪了无数既得利益者。关于他“矫诏篡位”、“刻薄寡恩”、“大兴文字狱”的传言从未断绝。若是天幕播放这些,甚至添油加醋,后果不堪设想!他下令粘杆处加强监控,对任何可能涉及他继位或统治负面信息的言论,都要严厉打击。
乾隆则开始担心自己那些“风流才子”式的行为。六下江南的奢靡,与臣子吟诗作对时的戏言,还有他最引以为傲又最受争议的《四库全书》编纂工程——名为整理,实则销毁了大量“悖逆”书籍。这些会不会被天幕解读为“好大喜功”、“钳制思想”、“毁坏文化”?他立刻下令翰林院,要加紧编撰《圣祖仁皇帝实录》、《世宗宪皇帝实录》以及他自己的《高宗纯皇帝实录》,务必将大清三代帝王的功绩渲染得无以复加,以“正史”对抗可能的“野史”。
就这样,各朝各代的帝王们,在天幕的阴影下,不约而同地开始了(基于错误信息的)自我审视。他们对自身形象的维护变得空前加强,对历史记录的控制欲也达到了顶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