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随时会被屏蔽无法访问,请下载APP继续阅读。APP内容更加精彩,期待你的到来。点击确认开始下载。

第12章 “次生灾害”(1 / 3)

大秦,咸阳宫。

嬴政虽然嘴上对朱元璋的“鄙陋”嗤之以鼻,但他内心深处,也并非毫无波澜。

他回想起自己年幼时在赵国作为质子的经历。那段寄人篱下、备受欺凌的日子,虽然磨砺了他的心志,但也充满了屈辱和艰辛。会不会……也有什么不为人知的“细节”,被这该死的天幕记录下来了?

这个念头只是一闪而过,就被他强行压下。他是始皇帝,是天下的主宰,岂容他人窥探和评判?

但他还是下意识地加强了对身边近臣和史官的控制。他再次强调,史书的记载,必须严格按照他的意志进行,任何胆敢“妄言”、“曲笔”者,严惩不贷!

他甚至开始考虑,是否要将那些可能记载了不利于他形象的六国史书,进行更彻底的销毁?这天幕的出现,让他对“历史记录”本身,产生了前所未有的警惕。

大汉,未央宫。

刘彻的玩味心态也收敛了不少。他虽然自信没什么见不得人的“黑历史”,但转念一想,自己年轻时也曾微服私访,流连于市井之间,会不会在哪个犄角旮旯,被什么人记下了什么“不妥”的言行?

比如,当年为了追求某个民间美女,是不是说过什么轻佻的话?或者,与游侠儿饮酒作乐时,是不是吹嘘过什么不着边际的牛皮?

这些在他看来无伤大雅的小事,会不会被那天幕放大、扭曲,变成所谓的“秘闻”?

想到这里,刘彻也觉得有些不自在。他开始更加注重自己的仪容举止,即使在私下里,也尽量保持帝王的威严。

他对史官的态度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以前他不太在意细节,现在却会时不时地“关心”一下起居注的内容,旁敲侧击地提醒史官,要“着重记录”他的“雄才大略”和“文治武功”。

大唐,太极殿。

李世民的忧虑则更加深沉。他最在意的就是“体统”和“历史评价”。朱元璋的“前车之鉴”,让他对自身的形象维护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他甚至专门召见了以直言敢谏著称的魏征。君臣二人进行了一次看似平常的谈话,但李世民却subtly地引导话题,询问魏征是否听闻过民间或朝中,有关于他个人品行方面的“不实传闻”。

魏征何等聪明,立刻明白了皇帝的用意,他严肃地回答,陛下勤政爱民,虚心纳谏,功盖千古,纵有一些宵小之徒因嫉妒或误解而散布流言,也绝不会动摇陛下在万民心中的光辉形象。

李世民听后,表面上不动声色,内心却稍稍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