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来干活。”林远挽起袖口,露出腕表下昨天搬物资时蹭的淤青。整个上午,他跟着护工给孩子们喂饭、换尿布、修理摇摇马,鼻尖萦绕着消毒水和奶粉混合的气息。当那个总躲在角落的自闭症男孩,第一次主动将积木递到他掌心时,窗外的阳光正斜斜切过孩子睫毛,在地板上投下细碎的光斑。
网络舆情在第四天出现转机。有网友扒出“星辰计划”首批资助的500名困境儿童,每人都收到了写着志愿者亲笔祝福的书包,而每个书包侧袋里,都藏着一张面额50元的购书卡。更有人发现,林远的微博悄悄关注了上百个乡村教师的账号,最新转发的内容是某个山区小学的“微心愿”:“需要200本拼音卡片和冬季校服”。
争议声浪中,一条名为“我亲历的林氏慈善”的长文突然刷屏。发帖人是某公益组织的项目经理:“三个月前,我带着林氏基金会的工作人员去偏远山村调研。他们坚持不坐直升机,徒步三个小时进山,路上摔断了两根登山杖。在村委会开座谈会时,林先生的助理全程用当地方言记录,生怕漏了一个字。他们没拍一张照片,却带走了满满三本村民的诉求。”
舆论的天平开始倾斜。当林远再次出现在媒体镜头前时,没有穿定制西装,而是套了件洗得发白的基金会文化衫。他对着镜头展示手机里的备忘录,上面密密麻麻记着受助儿童的生日、过敏史,甚至某女孩想要一支粉色钢笔的小心愿。“慈善不是一次性的作秀,”他声音有些沙哑,“是把每个需要都放在心上,是细水长流的坚持。”
三个月后,“星辰计划”二期启动仪式在一所乡村小学举行。孩子们围着新落成的图书馆嬉笑奔跑,林远蹲在草地上,帮一个小男孩捡起被风吹跑的纸飞机。飞机翅膀上歪歪扭扭写着:“谢谢林叔叔的故事书”。远处,摄像机的镜头静静伫立,却再没有打光灯照亮他的脸——这一次,所有画面都来自随行记者的手机,真实得如同山间的风。
二叔打来电话时,林远正在给孩子们上手工课。老人的声音里带着几分赞许:“听说你把慈善晚会的预算改成了流动图书车?做得对。当年你爷爷白手起家时,靠的就是实实在在做事的劲头。”挂了电话,林远看着教室里此起彼伏的小手,突然想起父亲书房里的那句话:“真正的慈善,是让光落在需要的地方,而不是照在自己身上。”
雨过天晴,天边隐约可见彩虹。那个曾在发布会上慷慨陈词的青年,此刻正蹲在地上,认真地和孩子们讨论下一辆图书车该涂成蓝色还是绿色。风穿过窗棂,掀起办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