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随时会被屏蔽无法访问,请下载APP继续阅读。APP内容更加精彩,期待你的到来。点击确认开始下载。

第14章 论英雄(2 / 4)

起来容易,做起来却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即使煤炭的火力比木炭强上许多,刘子秋又将一千五百名健壮的鲜卑战俘全部调拨给了何稠,每日镔铁的产量仍然不过两百多斤。在何稠眼中,这个产量已经相当了不起,而且镔铁的质量也远远超过从前,但刘子秋仍然不甚满意。

为了尽快获取更多高质量的镔铁,刘子秋决定将组建常备军的计划提前实施。

因为前期做了大量的沟通和准备工作,组建常备军的过程并没有受到太多的阻挠。

最反对组建常备军的肯定是各部落的首领,刘子秋抛出了一个令他们无法拒绝的交换条件。部落每出一个人,刘子秋就提供给他们一百斤生铁。自汉代以来,铁就是朝廷的控制周围游牧民族的重要工具。这些游牧部落袭扰汉境,首先抢掠的不是金银,也不是奴隶,而是铁锅。由此可以看出铁所具有的独特地位。

另一方面,刘子秋在兵员的选择上也进行了认真的调研。被选入常备军的都是十七八岁没有成家的年轻小伙子,而且不能是家中独子,兄弟姐妹越多的,越优先录取。兄弟姐妹多,少一个人对放牧的影响就微乎其微,同时还能减轻家庭负担,更容易被牧民所接受。

半个月以后,五千名来自各个部落的西海常备军在威定城外集结完毕。刘子秋交给他们的第一个任务不是训练,也不是作战,而是跟在何稠后面炼铁。这一个月来,除了那一千五百名鲜卑战俘,刘子秋还发动了五千多名西海族人参与开挖、运输铁矿石和煤炭,威定城外的铁矿石和煤炭堆成了一座座小山,炼铁已经成了最大的瓶颈。刘子秋提前组建常备军,就是为了集中人力,解决这个瓶颈问题。

……

尽管刘子秋对于未来的计划已经有了清晰的蓝图,但他深知欲速则不达的道理。接下来的三个月,刘子秋再没有任何大动作,而是像上回一样,游走于各部落之间,和部落首领、长老们把酒言欢。不过,与上一次不同的是,刘子秋这一次要深入得多,不仅仅是加深和这些部落首领的感情,还沉下身子,认真了解各部落的生存状况。既然答应过要让各部落的百姓都过上好日子,刘子秋就打算切切实实做一番调查。

由于他是真心想做点实事,这一次周游西海郡的效果就比上一次要好得多,又有十几个小部落愿意并入西海族。西海湖畔的草场本来还有许多空闲,渐渐也热闹起来,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景色也不再只存在于诗画中,而是随处可见。随着西海族的日益壮大,党项、铁勒各部落也紧张起来,纷纷主动交好刘子秋。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