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库存积压的布匹和丝绸拿出来当做工资发,有时候连这也发不出来,户部的办法就是把白粗布当成丝绸发,要也得要不要也得要,反正是没有米给你。等成化年间这种方式到了巅峰,一匹粗布居然折大明宝钞两百贯,还是按照一石米十贯的算法。
以此为例,明朝的普通白布要二百文钱,从五品的官员一月的俸禄是十四石米,也就是一百四十贯宝钞,实际上这时候的宝钞一贯,仅值铜钱两三文而已,勉强能买一匹白布,而七品县令的工资七点五石米,换算下来等于七十五贯宝钞,折合铜钱一百多文,连半匹白布都买不到,没饿死就算命大了!
为什么要这么说呢,按照明朝的重量单位,一两银子等于十六钱银子,一钱银子换算下来大约九十多文铜钱,而市面上一石米一百多斤要十四五钱银子,一个月相当于领了二十多斤米,拖家带口的,还不得喝西北风?
到了现在的崇祯年间,官员的收入有了很大的改变,每月领的是米和现银,就拿俞燕飞现在的从五品官职来说,每月一石米和差不多四两银子,一年下来全算起来有五十多两,而明朝普通三口之家一年的总消费,也不过两三两银子而已,十两银子就是小康,那这五十多两能养多少人?
宣旨太监一般来说都会有红包可拿,但数量要看官员的品级,这个年代的银子价值非常高,朝廷的一品大员,不过一年两百多两银子的俸禄,打赏一般是二十两,有钱也不敢多掏.
纵然勋贵和王府,给的也不过五十两,到了地方,知府十两县令五两已经成为惯例了。不要小看这个数字,一到五年的太监,俸禄每月三两,白拿两到三个月的工资,不少了。xh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