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终究只是纸面上的文章。孔丘此人学问是有的,却仅仅局限于记录书写,对于百姓生机和科学文化没有丝毫见解,更不可能上阵杀敌。鲁国国君也不是傻子,知道孔丘肚子里有多少墨水,看在他是《春秋》作者额份上,也就随随便便给了个没有实权,品级低下的小官。
孔丘乃是志向高远之人。怎么可能因为这种无聊的官阶被束缚住?在他看来,只有国相之类的重要位置,才能发挥自己的能力。孔丘很是光棍。连辞职书都没有一封,直接带着门人弟子离开了鲁国。据说。临走的时候,还在城门那里对着明媚春光大发感慨,叹息着鲁国君主没有识人之明,属于那种稀里糊涂,胸无大志的傻逼。
当然,孔丘不可能把话说的那么直接。只不过,人人都可以从他那些话里听出那些隐含的意思。就像另外一个世界用英文字母“sb”代表“傻逼”,鲁国君主听到这个消息当然是暴跳如雷。怒不可遏。要不是因为孔丘走得快,早早离开了鲁国边境,鲁王早就派人把他抓回来大卸八块。
在天下各国游学,顺便拜见各国君主,推销自己的治国理念,从而得到赏识,这就是孔丘的计划。
计划本身没有什么问题,实施起来也是按部就班。每到一地,孔丘都是照例铺开草席,与数百弟子辩论授课。因为规模很大。很是吸引了不少百姓过来观看。渐渐的,名气也就大了起来。
孔丘从来都是一个理想化的人物。他的治国理念很是特别,认为天下间不应该有什么战争。人人都应该放下刀枪,每个人在社会上都有自己的位置。农夫应该在田地里耕种,妇人应该呆在家里纺织,国王可以号令天下,官员大夫帮助治理相关事务……总之,想法很是美妙,却根本不可能实现。
在齐国,面对齐皇询问应该如何治理水涝灾害的问题,孔丘目瞪口呆。
在魏国。面对魏皇询问应该如何把本国粮米卖到更高的价钱,孔丘嗤之以鼻。认为这根本就是充满铜臭且对自己的侮辱,于是拂袖而去。
在秦国。当时还未称王,仅仅只是侯爵的秦候对孔丘很是恭敬,向孔丘求取如何才能征服敌国百姓人心的法子。对此,孔丘告诉秦候,其实根本不需要什么刀枪,只要在敌国那边多派博学之士,广为散布秦候仁义,百姓自然会心生向往,主动归附。秦候对此回答大为不满,声言敌国百姓连字都不会写,如何能够明白孔丘所谓的“大义”?若是真的可以,那么就请孔丘前往正在与秦国交战的紫孙国。若是孔丘真能说动紫孙百姓归附秦国,那么秦候就把紫孙一地划为孔丘专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