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条件是足够优厚了,孔丘却没法做到。嘴皮上说说与实际做起来,根本就是两种事情。无奈之下,孔丘只能带领弟子连夜离开秦国,转道前往韩国而去。
几十年过去了,普通人和修士都会变老,孔丘也不例外。他所倡议的那一套,根本无人领会,也完全不符合天下各国君王想要的利益。对此,孔丘门下弟子也渐渐觉得不满,认为自己所学没有任何效果。孔丘在六十岁那年静下心来,对学识概念做了修改,转而出现了天下人应该归化王道之类变化。总之,就是让自己的学识理念变得适合君王,更容易被接纳。
那个时候,刚刚登基的赵皇很是年轻,身边大臣们对于赵皇也很轻视。对于皇权旁落的现状,赵皇很是焦急,迫切需要寻找解决方法。孔丘在教化礼仪方面的改进,正好应对了赵皇的胃口。赵皇下令封孔丘为大鸿胪,执掌赵国境内的百姓教化问题。孔丘为人狡猾,知道这一官职来之不易,所以也就与朝中大臣往来接好,按照勋贵大臣的要求,对自己的理论再次进行修改。赞同的人多了,孔丘的名气自然越来越大。只不过,孔丘实在是年纪大了,在赵国呆了没几年,便一命呜呼。后来,所著书籍也就由门人弟子继承,称之为“儒学”。
当时的赵国政局,说穿了就是赵皇想要重新获得权力,与朝臣之间的纷争。孔丘儒学的出现,偏偏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君王权力,却在表面上看起来恰恰相反。因此,无论朝臣还是赵皇,都对孔丘赞誉有加。当时,赵国已经灭掉鲁国,专门设出一地,作为孔家封地。由此,孔丘的儒学才开始在天下间流行。
赵国的饱学之士渐渐变得数量庞大。文风,成为了社会上评价一个人优秀与否的标准。你可以什么也不会。却唯独不能不懂诗词。你可以什么也不做,却唯独不能尊君王。何况,这种学文的风气。根本不是另外一个世界对于科学技术的探索,纯粹只是在文字之间的一种游戏。孔丘为了让自己所创儒学变得更加高深。为各国君王看重,还提出了“罢蠹百家,独尊儒术”的概念。天下间无论任何一种非儒学的学问,统统被斥为异端。这种情况在孔丘死后,完全被儒学弟子发挥到了极致。那个时候,赵国境内墨家学馆被纵火焚烧,法家人物被连续暗杀,兵家的书籍被查抄罚没……
这就是一场学问之间的战争。只不过。在孔丘活着的时候,还没有狂暴到如此剧烈的程度。为了能够从中获取最大化的利益,孔丘的门人弟子手段残忍毒辣,对于持不同见解的人,要么直接杀掉,要么采用各种方法打压。反对的声音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