嫌不够,一支规模庞大的舰队毫无疑问除了吞噬军费,并不能起到太大作用
当然重要的是那时的江南正处于开中,而南洋各国大半都属于未开化地带,海洋贸易的货物吞吐量虽然很大,但是航线太长,沿途需要设置太多支撑海军舰队的海外都督府,此外大食人的舰队在波斯湾也是一个相当大的威胁,海军所需要的军费远远过陆军,但是并不能带给帝国多少利益,因此理所当然地遭到了冷遇
要不是太宗皇帝遵守着太祖皇帝临终前的三遗训中海权不可废那一条,维持着返航后海军支撑的基本军费,恐怕帝国海军早就没有了,也是从那时候起帝国海军就和枢密院不大对付,而太宗皇帝也知道枢密院并不愿意将扩充陆军的军费转移到海军去,整个太宗朝前期的海军军费全部是由皇帝的内帑拨付
从那时起,本该属于枢密院这个帝国最高军事机构掌握的帝国海军实际上成了直接向太宗皇帝负责的军事力量,对于将全部力量都倾注于河中战场的枢密院,帝国海军则将注意力转向了广袤的南洋和海上丝绸之路
太宗皇帝时代,帝国在中亚地区的军事霸权达到鼎盛的时候,江南也大体完成了初步的开,手工业和各种商品开始有了剩余可以用于对外贸易,而一直处于帝国腹心地带的山东关中的商贾世家,几乎将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当时由帝**队控制的陆上丝绸之路,汉商们控制着过九成的大宗贸易
而在帝国南方,帝国海军的舰队同样没有闲着,当枢密院控制的各都督府在中亚地区尽情宣泄着帝国力量的时候,海军的舰队在南洋沿岸各地修建了属于帝国领土的港口,稳定了帝国南方通往南亚次大陆的海上通商航道
大批无法从陆上丝绸之路获利的中世家和江南开后崛起的商贾力量则将手上的财力转到了海上贸易,尽管当时海上贸易,帝国所能抽取的赋税远远比不上陆上丝绸之路的获利,但是对于内阁和文官集团来说,陆上丝绸之路的获利再大,到最后还是会转化为枢密院的军费,远不及海军所开辟的财源全由他们支配
也许是那时候起,帝国海军就得到了内阁和文官集团的支持,当时内阁和文官集团甚至希望帝国海军正式独立于枢密院外,置于内阁下,但是太宗皇帝并没有答应,不过从此帝国海军和枢密院已经算是彻底对立了
郭虎禅放下了手中自己那位皇祖母那天在妙真观带给他的太宗皇帝的手札,当然或许称之为日记恰当一些,上面记载了很多并不为人所知的东西
南方兴的中世家和在陆上丝绸之路被挤出的商贾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