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随时会被屏蔽无法访问,请下载APP继续阅读。APP内容更加精彩,期待你的到来。点击确认开始下载。

第一章(5 / 5)

有五,而出声之道备矣。此千古之所习而不察者也。

鼻音闭口音

喉舌齿牙唇之外,又有鼻音、闭口音者。何也?盖声音之道,所以畅发天地之和气 ,虽以清明疏亮为主,但皆清明疏亮,一往不返,则律吕之气有张无翕,不能备四气之 和,此鼻音、闭口音所以不能无也。如庚清二韵,乃正鼻音也。东钟、江阳,乃半鼻音 也。寻侵、监咸、廉纤,则闭口音也。正鼻音则全入鼻中,半鼻音则半入鼻中,即闭口 之渐也。闭口之音,自侵寻至廉纤而尽矣。故《中原音韵》以东钟起,以廉纤终,终之 以闭口音,犹四时之令穷于冬也。东钟则春令之始也;但立春之时,阳气初动,故犹稍 带鼻音,有出而未舒之象。自庚清正鼻音之后,即从尤侯只合口喉音,转入寻侵闭口, 亦以渐而收藏,此天地自然之理,编韵之人,虽未必有意为之,而天地之音之终始,其 序自然,而不可紊也。故能知鼻音、闭口音法,则曲中之开合呼翕,皆与造化相通,然 后清而不噍,放而不滥,有深厚和粹之妙。故鼻音、闭口音之法,不可不深讲也。

四声各有阴阳

字之分阴阳,从古知之。宋人填词极重,只散见于诸家论说,而无全书。惟《中原 音韵》,将每韵分出,最为详尽;但只平声有阴阳,而余三声皆不分阴阳,不知以三声 本无分乎?抑难分乎?抑可以不分乎?或又以为去入有阴阳,而上声独无阴阳,此更悖 理之极者。盖四声之阴阳,皆从平声起,平声一出,则四呼皆来,一贯到底,不容勉强 ,亦不可移易,岂有平声有阴阳,而三声无阴阳者,亦岂有平去入有阴阳,而上声独无 阴阳者。此皆极荒唐之说,后人竟不深求,不得不急为拈出,使天下后世作曲与唱曲之 人,确然有所执持,而审音不惑。如宗字为阴,宗、总、纵、足,皆阴也;戎字为阳, 戎、冗、诵、族,皆阳也。上八字岂可删去一字,亦岂可互易一字,亦岂可宗戎有阴阳 ,而下六字无阴阳,更岂可纵足与诵族有阴阳,而总与冗无阴阳?此有耳者之所共察, 不必明于度曲者而后知之也。余常欲以《中原音韵》四声之阴阳,每字皆为分定,以息 千古纷纷之说,尚未遑而有待。但作曲者能别平声之阴阳,已属难事,若并三声而分之 ,则尤艰于措笔,不必字字苛求,然不可以作曲之难而并字之阴阳亦泯也。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