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不必尽高,惟还其字面十分透足而已。笛中出一凡字合曲者,惟去 声为多。如唱冻字,则曰冻红翁,唱问字,则曰问恒恩,唱秀字,则曰秀喉沤,长腔则 如此三腔,短腔则去第三腔,再短则念完本字即收,总不可先带平腔。盖去声本从上声 转来,一著平腔,便不能复振,始终如平声矣。非若上声之本从平声转出,可以先似平 声,转到上声也。譬如四时从春转夏则可,从春转秋则不可,此自然之理也。况去声最 有力,北音尚劲,去声真确,则曲声亦劲而有力,此最大关系也。今之所以唱去声似平 声者,何也?自南曲盛行,曲尚柔靡,声口已惯,不能转劲,又去声唱法,颇须用力, 不若平读之可以随口念过,一则循习使然,一则偷气就易,又久无审音者为之整顿,遂 使去声尽亡,北音绝响,最可慨也!
乐府传声之入声派三声法、入声读法 入声派三声法
北曲无入声,将入声派入三声,盖以北人言语,本无入声,故唱曲亦无入声也。然 必分派入三声者,何也?北曲之妙,全在于此。盖入声本不可唱,唱而引长其声,即是 平声,南曲唱入声无长腔,出字即止,其间有引长其声者,皆平声也。何也?南曲唱法 ,以和顺为主,出声拖腔之后,皆近平声,不必四声凿凿,故可稍为假借。惟北曲则平 自平,上自上,去自去,字字清真,出声、过声、收声,分毫不可宽假,故唱入声,亦 必审其字势,该近何声,及可读何声,派定唱法,出声之际,历历分明,亦如三声之本
去声唱法
今北曲之最失传者,其唱去声尽若平声。盖北曲本无入声,若并去声而无之,则只 有两声矣。夫两声岂能成调耶?况北曲之所以别于南曲者,全在去声。南之唱去,以揭 高为主,北之唱去,不必尽高,惟还其字面十分透足而已。笛中出一凡字合曲者,惟去 声为多。如唱冻字,则曰冻红翁,唱问字,则曰问恒恩,唱秀字,则曰秀喉沤,长腔则 如此三腔,短腔则去第三腔,再短则念完本字即收,总不可先带平腔。盖去声本从上声 转来,一著平腔,便不能复振,始终如平声矣。非若上声之本从平声转出,可以先似平 声,转到上声也。譬如四时从春转夏则可,从春转秋则不可,此自然之理也。况去声最 有力,北音尚劲,去声真确,则曲声亦劲而有力,此最大关系也。今之所以唱去声似平 声者,何也?自南曲盛行,曲尚柔靡,声口已惯,不能转劲,又去声唱法,颇须用力, 不若平读之可以随口念过,一则循习使然,一则偷气就易,又久无审音者为之整顿,遂 使去声尽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