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认为也采用了90-II的技术。令人惊奇的是,在8月17日的国庆预演中所展示的新型坦克的外观又有所变化,很多观察者认为是T-72的底盘,根据是车体前部的V型挡浪板和下部的推土铲都及其相似。但仔细观察不难发现,它仍然是90-II的变形车,外观的变化就象92年的照片和97年的照片的变化一样,虽然局部特征有所改变,但总体布局没有变化,最典型的特征,负重轮形状和间距没有改变,其不等间距的负重轮布置可以容易地将其与T-72的等间距负重轮的布置区别开来。一个合理的推测是,92年照片显示的是一辆技术验证车,97年的照片显示的是一辆工程样车,而阅兵预演显示的则是最后的生产定型车。我们现在可以依据所获得的有限资料对“三代坦克”的性能做一些推测,仍然按照火力、机动和防护三大性能进行。在火力方面,虽然中国在高性能钨合金和贫铀弹芯上都有技术突破,但由于苏式分装炮弹限制了弹芯的长径比,且苏式125滑的药腔容积较西方120滑要小(换句话说装药量较小),除非中国在火炮膛压和高能火药上有大的突破,否则火炮性能不可能超过西方120滑的水平。在火控方面,88年北京国际防务展览会上69式(装稳像式火控)的射击表演已证明中国的稳像式火控具有较高的射击精度,在“三代坦克”上所装的稳像式火控增加了车长独立稳像周视观察仪,形成了所谓的“潜猎”式火控,应该具有较高水平,但尚不能断定是否装有热像仪。在机动性方面,由于安装了1200马力的柴油机,且车重较轻,应该具有较好的战场和战略机动性。在防护方面,预演坦克显示其炮塔进一步增大,前上装甲也显示较T-72为厚,说明了对防护性的重视,但除非在装甲技术上有重大突破(如突破了M1A1的所谓贫铀式装甲),否则防护性能上不可能超过M1A1的水平。最令人奇怪的是预演坦克前上装甲的倾角,应该说97年照片显示的90-II前上装甲的倾角是比较合理的,因为国内的研究已证明,复合装甲的防护能力随倾角的增大略有增大,但达到一定的倾角后防护能力急剧下降(所谓的层间撕裂效应),然后达到跳弹角。从这个角度来说,T-72的前上装甲的倾角很不合理,但不知为什么新坦克选用了与T-72类似的倾角。
无论如何,新坦克显示了技术的重大突破。另外预演展示的一种坦克是85式(88C),85式是80式的改进,有85II、85IIA、85IIM、85IIP和85III等多种型号。其中的85II式是80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