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亲王和反击,单纯用战舰迎战,整个日本海军也只有长门和陆奥可堪一用。
可是这两艘舰在日本本土。那可真是过去多少沉多少了。
这还是经历过大萧条,削弱过的英国海军。
如果说英国人输了,那也是输在骄傲和观念,绝不是海军实力。
那个年代,飞机歼灭活动着的舰队似乎还没有先例。如果单纯拼水面舰艇,就算是二战时期,英国似乎也没有想过自己会输。
至于说战略博弈,在明治维新和大清国的洋务运动时期,英国想要扶植两个东亚小国来对付强大的俄国,似乎是不现实的。
并且扶植也不是这么个扶植法啊,如果真的是战略扶植,看看英日同盟那会,英国人借钱卖东西。
但是洋务和明治那时候,英国人可是哄抬物价的好手。
定镇二舰在德国订造省了不少银子。
英国的想法大概是,把我用不着的破船高价卖给你,我捞一笔回去接着发展工业造船。
华国如果这个时候大量找英国买军舰,买人家要淘汰的,用高出生产价格十倍,二十倍的价格去被宰,再放弃保护周边小国家的权益,不说允许英国人过来继续卖鸦片,也得恢复大清国时期的一系列对外通商的不平等条约,这些,都是华皇的底线,根本不可能做到。
所以,华国和英国的矛盾,几乎是不可调和的。
但是华国和德国,目前也没有多少利益交汇点,想攀上新兴的德国这颗大树,也是难。
近代以来,大国的兴衰无不与海军的发展密切相关。
数百年来,从西班牙到荷兰,从英国到美国,几乎每个大国的崛起与发展都与海军的强大、海权的巩固息息相关。
在人类历史上,要了解海军与国家命运的紧密联系,英国无疑是最佳样本。
曾拥有世界最强海军和最多殖民地的英国,对近现代人类历史和文明投射出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力。
大英帝国“日不落”的辉煌,虽已随其海上霸权的失去而终结,但英国海军由小到大的历史,就是最好的供华国借鉴的地方。
地处西欧一隅的英国,是个不折不扣的海洋岛国。
从上古时代到中世纪,罗马军团、日耳曼人、北欧海盗……接踵跨过英吉利海峡踏足不列颠,在相互碰撞与融合中形成了英吉利民族。
近代以前,易遭大陆方向侵袭的梦魇,为英国的对外政策烙上了深深的“大陆印记”。
英国积极地介入大陆政治,在建立“跨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