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名位显赫,皆庸才也。”如今,看着这个似曾相识的青年,严复仿佛又看到了十五年前的自我,感受到了一种充满自信、蓬勃向上的力量。
他下意识地按照在英国式的礼节伸出了右手,对方也很自然地迎了过来,相互握住了对方的手。对方随和、流畅地举动让他惊诧,不自觉地在握手之时用力摇了几下。就在这一刻,他意识到了自己的冲动,暗自责问道:严宗光,你今天是怎么了?四十出头的人怎么还像个孩子似的毛毛躁躁!
冯华没有想到自己与严复的第一次见面会是这样一种情景,他紧握着这位一百多年前中国思想界巨人的手,恭敬而又不失洒脱地问候道:“严先生,学生对您久仰了!”
已经恢复了惯有的平静,严复带着询问的语气说道:“好像是与二位初次见面吧?还不知二位高姓大名。”
冯华不好意思地笑了笑:“真是太鲁莽了。严先生,学生叫冯华,这位是李九杲,我们是从营口来的,昨天晚上才到的天津。今儿早上我们曾到府上拜访您,府上的管家说您昨儿个就回水师学堂了,我们这才又冒昧地赶到这里。”
听着冯华那似是京腔,又带有些许天津地方口音的话语,严复开始并没有反应过来,注意力全都集中在了“从营口来的”几个字上面:“哦,从营口,你们找我有什么事吗?”
说到这里,他猛然醒悟过来,惊诧地看了一眼冯华,然后带着些许疑惑地问道:“什么?你说你叫冯华?”
“是的,严先生,在下正是临榆镇总兵冯华。”冯华肯定地点了点头。
严复平时的個人生活极有规律,可以简单概括为读书、写信、写文章、翻译文章、讲学和演说。他虽然对中日战争很关心,但注意的多是战争的进程,战役的胜负和敌我的得失,侧重点又大半集中在自己所熟悉的海军方面,因此对于报纸上介绍的关于冯华的情况和一些逸闻,他了解的并不多,加之他结交面较窄,对社会上有关冯华的传闻更是闻所未闻。严复所知道的冯华,不外乎是在辽东战场上出了一个能征善战的青年将领,他力挽狂澜,扭转了辽东战局等等,冯华在他心目中的印象无非就是当年镇南关上刘永福的翻版。所以当他从冯华的表情和回答中得到肯定的答案时,禁不住有些不相信自己的耳朵和眼睛:面前这个英俊睿智而又斯文秀气的年轻人与自己想象中的那种草莽英雄、威猛将军可以说是有着天壤之别。
感觉到自己有些失态,严复尴尬的咳嗽了一声,脸上的神态很快又恢复到了原先的恬静与平和。虽然对冯华前来拜